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JN江南官网走向户外:被忽略与被误解的|深度报道
2024年9月末的几天,一群热爱户外运动的人汇聚在宁夏中卫沙坡头的沙漠里,发呆、瑜伽、做手工、烧烤、徒步、八段锦……这是小红书第三年为户外人举办“外人节”。关于沙漠,徒步或越野穿越,挑战极限,代表着人们对大自然最原始的冲动。
但是,这一次,冒险并不是唯一主题,安全是另一个重点。一份共7条、不到一百字的《户外公约》首次发表,它希望倡导量力而行的理念。当越来越多人走向户外时,克制或许比勇气更需要修炼。
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统计,过去几年,全国有超过4亿人次正在以徒步、骑行、露营等各种方式走向户外。与蓬勃的户外热情相伴出现的,是多起令人心痛的事故。《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发生户外探险事故425起,相较于2022年增长了14%,涉及1350人,其中,320人受伤,死亡及失踪182人。
有着十八年户外经验的小红书博主“@户外宝马哥”觉得,大自然的残酷之处就在于此,一株不起眼的植物都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人们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风险只能降低,无法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探索未知。英国探险家马洛里关于为什么攀登珠峰的回答,或许是对人类执着探索最好的注解——“因为山就在那里”。
在更为普通、平凡的日常中,我们慎重地讨论风险,也不是要放弃走出去的权利。和太阳同时登顶山峰,呼吸新鲜空气,满天繁星,触手可及……户外运动的美好早已为人熟知。来到“外人节”的户外人希望做的,是重申一个基本而却总被忽略的常识,客观认识风险,认识自己,专业、理智地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才是普通人参与户外运动的起点。
做户外博主第四年,“户外宝马哥”第一次来到“外人节”。他穿梭于沙坡头沙漠营地之中,和一百多个同样热爱户外运动的、不同领域的博主一起,欣赏大漠落日、夜晚篝火,与骆驼同行。而几天前,他还在神农架的原始森林里,和十多个人重装徒步,行进在三米高的箭竹林中。
2024年,是“户外宝马哥”把户外运动作为一个专业项目参与的第十八年。2006年,他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户外运动专业。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前一年,我国首个以“户外运动”为方向的专业才刚刚在这所学校设立。
也是在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将山地户外运动设立为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与早期的探险、极限运动相比,中国户外运动开始进入“运动休闲时代”。当年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户外用品行业增长50%以上,市场规模近10亿元,而2002年这个数字仅为6000万元。
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户外宝马哥”面前展开。其实,他对户外运动并不陌生。他是湖北黄石人,从小就与湖泊、山地为伴,在还不知道什么是户外运动的时候,他就已经潜到湖下抓鱼,到山上搭简易小木屋……这是他儿时的游戏,也是日常的生活。进入大学以后,他才知道,JN江南平台这些都是有专业名词的,它们被称作自由潜、BC露营。
真正进入专业学习后,“户外宝马哥”逐渐意识到,户外运动原来如此丰富,空域的有滑翔伞、跳伞等;根据不同的地貌,JN江南平台还可以分为海岛、戈壁、山地户外运动;水上有皮划艇、浆板。“户外宝马哥”回忆,当时的课程设置已经囊括了多种学科内容,气象学、动植物学、运动生理学……甚至还有专门的户外运动英语。这项运动的专业性远超他过往的经验感知。
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四姑娘山登山管理处工作,三年后,辞去编制,回到湖北武汉,创立了自己的户外俱乐部。在“户外宝马哥”创业的年代,户外运动也迎来了飞速发展。2012年,中国户外市场核心市场规模达到了132.4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增长了20.4%。
“户外宝马哥”见证着户外运动被越来越多人喜欢。到了2016年,我国已经有1.3亿人次开展徒步等户外运动。但与此同时,各类安全事故也开始增加。据统计,2016年发生登山户外运动事故311起,比2015年增加了122起。
“户外宝马哥”解释,户外的风险来自很多方面,可能是自然原因,地理环境、天气变化、甚至动植物。有一次,他带队去药王谷徒步时,20多个人身上全部过敏,很难准确归因过敏源,“有的植物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但可能吹过它吹过的风都会过敏”。包括装备,也许就是羽绒睡袋和棉睡袋的差别,有人就会因此被冻失温。还可能是人为,比如,领队有没有经验,向导是否专业。
2010年,一则新闻曾牵动人心,由于雇佣的土著突然“反水”,7名中国登山队员在成功登顶印尼最高的查亚峰后,被困于印尼南部的原始森林中,一度和外界失去联系。后来,在中国登山协会和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等多方联络合作下获救。
这两年,“户外宝马哥”在做户外俱乐部的同时,开始做小红书博主,他再一次亲身经历了户外运动的蓬勃发展。
2023年,全国有超过4亿人次走向户外。据《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2022年中国户外用品行业市场规模达1971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2400亿元。《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相继发布,提出了到2025年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的发展目标。
如此热络的氛围中,他发现,这项专业运动的风险依然没有被更多参与者专业、谨慎地对待。做博主以来,他常常收到很多人的私信,有人一上来就问,“我要去登个雪山,我不知道准备什么装备,你能不能推荐一下”。还有人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报名跟团登雪山,遇到那种犹豫、害怕的,他都会劝退。
讨论风险,并不是让人们恐惧户外,“户外宝马哥”觉得,重要的是,让更多人在认识户外运动的美好的同时,认识到它可能致伤甚至致死的风险。冒险本就是户外运动的魅力,“如果什么都可以都预料到了,那不是跟其他运动一样?”
早在2010年,一位从事高校户外运动教学与训练的学者就提到,户外运动的魅力就在于挑战性,挑战就意味着一定的危险。他认为,并不存在万无一失的运动场所, 也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措施可以预防所有伤害。真正重要的是,在认可了户外运动的挑战性价值之后,参与其中的人要对影响户外运动安全的危险因素全面认识,进而最大程度减少伤害。
“户外宝马哥”回忆自己经历的风险时刻,发现,很多时候,决定命运的就是自己瞬间的选择。
又是一次平常的带队攀岩,“户外宝马哥”来到岩壁边上。刚开始走的地方有台阶,他轻松地爬上去大概三四米;又一个台阶,不宽,还可以上得去。再往上爬就是陡峭的岩壁,按照计划,作为领队,他要徒手爬上去搭绳子,但那天正在下雨,岩壁“很滑很滑”,很难抓住,稍一松手可能就掉下去了。他不理解,向导怎么带这么危险的路。向导告诉他,之前来踩过线,刚好是晴天,没事。听到向导说,这条线路之前的确死了两个人,“户外宝马哥”果断地放弃了攀岩。“如果放在以前再年轻一点,下面那么多队员看着,我可能会上去试试。”
不是没有过这种冲动时刻。几年前,有一次也是搭好绳子之后,有人提议让他表演岩降。他连装备都没卸,就开始速降。结果手都“烧”了,下落过程中,整个人还突然倒了过来。幸运的是,只是“烧”了手套,人没事。
同样是户外运动博主的娄少杰,这一次也来到了“外人节”的活动。他第一次参加户外徒步、穿越瑞典著名的“国王之路”时就遇到了危险。他自我反思,那次危险其实是源于自负。
这条线路是徒步者的圣地,被誉为“全球十大经典徒步路线”之一。他觉得,“作为很酷的年轻人,就应该干这个事情”。
第一天,一切都很轻松,人很多,他们甚至开始轻视这条全程都有补给站的路线。娄少杰回忆,那个时候,出于一种他也不知道在比什么的攀比心态,他们按着地图,拐入一条小路。此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出现。
他们只背着一些小土豆和谷物,没有气罐也没有冻干食物,只能靠野外生火吃饭。行进到第三天,担心随着纬度变化,林线消失,再无木头可用,他们选择把主食煮熟带着。然而,白天非常热,装在背包里、又被罩在防雨罩里的大部分食物完全馊掉了。
他并不了解北极圈夏季的温度变化。事实上,即便是夏天,夜里温度也会出现0摄氏度以下。娄少杰新买的睡袋,适用于15摄氏度的天气,难以抵御夜晚零下的寒冷,即便裹着所有的衣服,他也冷得难以入睡,只能等到阳光直射的时候,浅眠两个小时,再赶路。
走到第九天,已经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吃了。还好,他们研究地图发现了最近的村寨,但没有任何路线标注,只能硬着头皮走没有人走过的路,顺着大概的方向,翻过山顶,避开了河流,终于找到了目的地。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被眷顾的时候。《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23年户外探险事故发生425起,涉及1350人,其中,320人受伤,死亡及失踪182人。
2024年,伤亡事故依然在发生。9月初,一位博主发布视频称,在单车挑战陕西秦岭山脉“鳌太线月初,穿越“鳌太线岁男子。此后当地派出所确认,失联男子确实已经被找到,遗憾的是,人已身亡。也是在9月,两名男孩攀登秦岭时失联,一名男孩在失联七天后被找到送医,几天后,另一名男孩的遗体被发现。
回看自己那段经历,娄少杰觉得,户外运动最大的危险其实来自于,“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大自然”。那一次徒步经历之后,他恶补了大量户外运动知识和市面上流行的各种户外装备,知道“能保证我安全的东西是什么”。他提到,在户外运动发展更成熟的地方,“你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你要为你自己做的户外探险行动负责任”。
户外运动的责任划分一直被广泛讨论。《民法典》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这条法律成为面对涉及户外运动纠纷时最主要的法律依据。大邦律师事务所游云庭律师介绍,在法律实践中,在个人未购票进入景区坠亡、未按景区指引路线进入未开放区域而受伤等类似案件中,法院或行政机关均认为由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不出事还好,一旦出了事故,有时,社会舆论对于户外运动并不太友好”,“户外宝马哥”发现,人们会指向参与运动的人去了“野景点”被困是“吃饱了撑的”。他说,按照“户外运动”的定义,它本就是以自然为场地开展的一系列带有探险和探险性质的户外运动项目群,有的场地可能在景区,有的不在景区。他认为,不应该因为风险的存在,就污名化这项运动和它的参与者。
自然并不只是用来欣赏的,就像英国探险家马洛里那句被无数人传颂的关于为什么攀登珠峰时答案一样,人们执着于攀登,是“因为山就在那里”。在北欧国家,“自由漫步权”是每个人的一项法定的基本权利。这项权利是指,在不施加破坏的前提下,人们可以自由进入所有的山野、森林等土地。
在我们国家,户外运动也早已被认为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宝马哥”说,用“吃饱了撑的”来解释这项运动也没有错,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会逐渐产生更多的精神追求,而户外运动就是其中的一种。他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参与户外运动的人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安全的讨论就更加重要、迫切。
9月25日,“外人节”的第一天,“户外宝马哥”参加了小红书《户外公约》的发布仪式。在分享自己参与户外十八年遇到的一些风险之后,他说,走向户外,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是,我们无法完全避免风险,只能采取措施,尽量降低风险。
这份共7条的《户外公约》他也参与了共创,公约的每一条都是他坚持的户外理念——“出门就值得喝彩;最好的装备是信息储备;量力而行,折返是选择不是挫折;旷野无边无需内卷;广阔山海,我们能依靠的只有彼此;自然给我们充电,但我们别给自然负累;真诚分享,呈现真实的自然。”作为一个在小红书上有点影响力的户外运动博主,“户外宝马哥”希望把这种科学、健康、美好的户外运动传递给更多人。他的账号常常更新很多跟“风险”相关的内容,比如:意外落水如何自救;户外没水喝了,如何利用桦树求水……
在小红书的社区里,2023年,徒步、露营等主要户外活动的笔记发布量增速均超过100%,其中骑行相关笔记发布量增速接近400%。小红书副总裁、首席安全官许磊介绍,随着越来越多人通过小红书认识、参与户外运动,平台也面临一些挑战。
他们发现,随着户外类分享增加,开始有少量内容随机夹杂了带有潜在风险地点或行为的推荐,如果被其他用户跟风效仿,可能会引起更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平台已于早前开启了专项治理行动。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磊说,最大的治理难点在于——“风险难以穷举,并且在动态变化”。
首先,“风险地点”难以穷举,也缺乏完整的资料库可供参考。例如,贵州省共有各类山丘约125万个,其中绝大多数既没有名字,也不限制出入。政府部门无法“一禁了之”,各类组织机构也难以一一核实风险所在。
他还提到,单一地点的风险程度也在不断变化。云南大理有一个著名的网红景点叫“洱海之门”,出片效果好,受到很多游客喜爱。今年年初,由于该片水域的水位上涨,当地有关部门担心存在安全隐患,于是做了暂时性封闭。对于平台来讲,时刻关注海量出行地点的风险变化,挑战极大。
经过不断地摸索,平台也总结出了阶段性的经验和心得。许磊介绍,他们正在严防严打分享官方禁区或高危地点、行为的攻略笔记;对于那些研判难度大、界定模糊的“风险地点”,会通过人工研判,明确风险类型及程度,进而做精细化管控。在2024年的第三季度,平台新增挖掘风险地点超1700个,通过安全提示、限流等手段精细化管控相关笔记内容66万条。近期,平台还引入了大模型,重点识别带有“禁止入内”等标识的笔记内容,目前已经对近3万个地点做了初步识别,提升治理效率。
加大投入之外,平台也希望发动用户的力量。今年1月份,小红书上线了“风险地点举报专线”,呼吁用户积极发现并举报风险地点和行为。本季度,有超过350个风险地点是经用户举报挖掘出来的。
但是客观来看,无论多么严密的治理手段,都无法彻底杜绝风险地点或行为的出现。“户外宝马哥”和娄少杰都提到,户外运动作为一个专业的体育项目,门槛其实很低,“什么人都可以加入户外”,这是户外的魅力所在,但也需要大家提升安全意识。他们觉得,对于这样一个平等、包容的运动项目来说,只有科学、安全的户外理念,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并在面对风险时作出正确选择。
四天的“外人节”活动结束了,“户外宝马哥”要开始下一个户外探险,国庆节后,他计划去攀登哈巴雪山。参与户外运动十八年,他亲眼看到了大部分人只在照片上见过的“日照金山”;在海拔六千米的山上,繁星就在手边,他终于理解李白所说的“手可摘星辰”。
“户外宝马哥”说,他害怕危险,但也被这样壮美的时刻感动。他热爱这项运动,只是会更加谨慎、敬畏地走向户外,就像这份《户外公约》所倡导的那样,他希望内容平台能够正确引导,创作者和用户也逐渐形成共识:“更倡导理性负责的精神;更注重环保理念;更注重风险提示,避免误导新手……大家一起引导户外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 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一起“移交”的案,牵出玩忽职守案“研学”降本,降成“跟团游”一份被“推翻”的判决背后:法院发起再审权的刑诉辨析